对移动互联网的一些抱怨

·5min·随笔·#怀旧

最近在考虑注册一个域名,首选自然是.com,但 .me 域名也引起了我的兴趣。这让我想起了饿了么(ele.me)这个成功的案例。早年,我还在这个网站上点过外卖,但如今打开一看,网页点餐功能已经不再支持。这让我联想到闲鱼取消网页版的决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移动互联网的深深恐慌。这个话题我已经思考良久,多次提笔,却总是感到无比惆怅。

去年 5 月 5 日,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后来整理发了一篇 文章,那个问题大概是问为什么人们都不用 app 习惯于网页,而我搜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问的确实相反的问题,原因是因为这是 15 年的问题了,5 年时间,或者不止 5 年时间里,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止于附加,更在改变着许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平台放弃了网页端,或者仅仅提供一个引导用户下载 App 的页面。虽然可以理解前端技术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真的有吗?),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每个 App 都像是一个孤岛,不再受制于搜索引擎,反而自己搭建了内部的搜索系统。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不会被百度收录,用户不得不频繁拿起手机扫码、接收短信。虽然短信验证早已普及,但现在却显得颇为滑稽。尽管这是实名制的客观要求,但你会发现,有些网站甚至不再需要你填写邮箱注册,只需一个手机号即可。这看似方便,却让人感到些许别扭,为什么呢?

我现在在用着 Markdown 写作,其实目的也就是我尽量不想用鼠标,这种频繁的切换下带来的是一种割裂感,没错,割裂感。每次我必须拿起手机去扫码、去点餐时的割裂感,点开一个网页却是变形似的撑开需要我打开开发者工具调到手机模拟,或者是他完全就是一个对移动端的网页版周围留了空白,就像你在 iPad 上用竖屏的应用一样别扭。

妥协,其实就是在妥协。尽管有一开始像华为的 Huaiwei Share,小米的同屏类似的产品,也有像锤子 TNT 似的连接电脑变大屏,这都是一种妥协,一种撕裂的裂缝想用胶水粘上,但却发现如何沾都粘不紧的妥协。

移动端,把我们彻底局限在了竖屏。短视频、条漫、散文体似的文章、自适应的兴起,以至于我们用横屏的时候,也在被动着竖屏。越来越多的人不清楚啥是域名了,也可能电脑都不在是必需品,有些在手机上明显麻烦事情也必须放到手机上做,因为大家都有手机。

其实,这不过是我的一些抱怨罢了。最初,我试图通过写作来思考这个问题,但我又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呢?或许,我只能希望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吧。

更新:

后来发现其实饿了么还是支持 网页点餐 的,不过界面是移动端的。虽然理论上可以全程不使用手机(实际上还是需要的),并且可以添加为PWA应用。

更新2:

后面,这个博客也确实换成了 .me 域名。

更新3:

今年(2025年)和去年,情况似乎又有了一些变化。闲鱼恢复了网页版,淘宝网页版虽然有所阉割,但也进行了一些更新,只是体验仍然不尽如人意。一些移动端原生应用,如小红书,也推出了网页版,体验还不错。实际上,抖音网页版在我写这篇文章的那年就已经存在了。总之,情况在不断变化,我们只能静观其变。